“让垃圾找到自己的房间,这个垃圾分类器不用任何机关,怎么做到的?”上周末,一节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科普课在上海首家开在垃圾回收场里的环保时尚文创中心上演,在嘉定区嘉定镇街道“拾尚创新嘉+”再生资源创意展示馆里,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2020年,清河路上一处闲置已久的老旧房屋,被打造成当时嘉定区唯一一家封闭式的“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回收中转站。2021年3月,这个中转站里又诞生了一个环保科普阵地——“拾尚创新嘉+”再生资源创意展示馆。作为上海首家开在垃圾场里的文创中心,它打破了市民对于垃圾中转场站的固有印象,至2022年底,这里已经接待个人和团体超过1万余人次,组织开展以环保、低碳、可回收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100多场。
一边运营,一边升级,两年多来“拾尚创新嘉+”已经成为一个集可回收物回收、科普教育、以物易物、图书阅览、旧物展览“多位一体”的资源回收利用体验空间,成为垃圾中转站中的“时尚咖”,也带动了后场可回收物中转站回收量的增加。2023年,街道引入社会组织上海嘉定番茄花园群众文艺社,在“拾尚创新嘉+”推出了小“绿”宝在行动等青少年环保科普活动。“通过设立小‘绿’宝在行动项目,让更多有趣的环创活动在再生资源展示馆落地实施。通过一系列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娃娃抓起,支持环保、关爱环境和珍爱生命,让绿色环保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嘉定番茄花园群众文艺社垃圾分类志愿者带头人周红说道。
在垃圾分类志愿者中有不少中小学生,其中还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小记者团,“通过7所试点学校的推优、集中训练,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多次报道环创活动,”周红说,“通过镜头把发生在身边的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相关信息传递给全区的青少年,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关注环境问题。”
早在2019年,周红就和小伙伴们入驻嘉定镇街道桃园社区,经常带领着嘉定镇街道的孩子在这里开展各种变废为宝活动。纸箱变收纳盒、轮胎变花盆、洗衣液瓶变花盆、酒瓶变花瓶、亲子环保服装秀……这些奇思妙想的创意都来自垃圾分类志愿者王老师,后来,孩子们还根据王老师的故事拍摄了一部微电影:《拾尚人》。五年级的李一涵曾经对废物利用了解不多,但是通过参演这部短片,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和短片的剧情不谋而合——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一个个性张扬的孩子被一名志愿者的环保理念感化,成为宣传环保理念的小志愿者的故事。
被环保理念感染的孩子远不止李一涵。目前,“拾尚创新嘉+”科普活动保持着每月至少1次大活动,2次小活动的频率,在“拾尚创新嘉+”参加过科普活动的孩子,回家就会问父母,家里还有什么物品属于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不少孩子将整理打包后的可回收物带到“拾尚创新嘉+”回收或展示。记者了解到,通过居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自开馆以来,后场每个月可回收物回收量从10吨变成了目前的20吨左右。
只有正确科学地予以分类处理,才能让垃圾变成城市“矿产”,市民才能不断享受环保带来的生态效益以及环境红利。“多培养一个孩子、多影响一个家庭、多带动一个社区”,是嘉定镇街道未来针对资源回收利用这一主题的工作目标。
Copyright © 2020-2023 半岛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007098号